您现在的位置是 : 首页  >  贸易动态  > 正文

网络特务兴起的背后,有多少人没有抗住诱惑?警惕被间谍拖下水

日期:2023-08-13 09:54:45 来源:Hi科普啦

#所见所得,都很科学#


(资料图片)

网络间谍的兴起

2013年6月,斯诺登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“棱镜”监听项目秘密文件,引发全球舆论哗然。这次事件让人们意识到,网络已经成为了间谍和特务活动的新战场。

实际上,网络间谍活动在此之前就已经被各国开展运用了,比如2003年的马培明间谍案。马培明是一名生活无忧无虑的国企员工,同时他也是一名军迷。从2000年开始,他就在网上的各大论坛发表关于军舰和战机的相关文章。

军事情报一直是间谍最想要获取的情报,所以马培明很快被台湾军情局发现,然后他们派出间谍以粉丝的名义与之接触。间谍不遗余力地夸奖马培明的学识渊博,满足其虚荣心,又通过支付稿费的形式支持其军事情报泄密活动。

随着交流的深入,2000年秋,双方在泰国曼谷线下见面,并约定以供稿的形式收集国内军事情报。

虽然意识到对方是间谍,但是在金钱的诱惑下,马培明依然心存侥幸,以为用给文化公司撰稿的名义就能瞒天过海。

2年间,他听从台湾间谍的命令,不间断地奔走于国内各大军事基地附近,探查了相关军事演练和装备信息等绝密情报,并最终于2003年被捕。

舆论战

上面说的是与传统间谍行动结合起来的新式网络间谍案,但是还有一类网络舆论战也不得不防。

类似的行动最早是2006年被英国《泰晤士报》曝料的,报道称以色列发动了全世界数十万犹太人,去各国网络论坛粘贴由情报部门撰写好的文稿,以一文一美元的价格收买,用以影响目标国的舆情。

后来,我国也发现了类似的间谍活动。2016年,一个以北京锋锐律师事务所为平台的间谍团伙,勾结境外势力组织策划炒作40余起敏感案件,大肆煽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,攻击抹黑政府形象和公信力,扰乱社会秩序,造成了恶劣的国际影响。

间谍通过“人权”“男女矛盾”“民主”等话题制造对立,以编造恶性事件谣言的形式抹黑国家和培养反社会人格,企图在长期的舆论影响下,打击中国人的自信和自尊。

如何识别和举报间谍?

在这种情况下,我国实施了举报间谍行为线索的奖励机制,根据奖励办法,公民举报间谍行为,对侦破间谍案件起到重要作用的,设置10万至50万元、5万至10万元、1万至5万元三级奖励机制。

不过要是别间谍可不容易。很多人说要警惕身边高谈阔论,对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各方面都有所涉猎的人,他们往往表现得非常博学,这样的人很可能就是间谍。那我只能说,完了,我也成间谍了。

实际上,讨论国家大事的当然不一定是间谍,即使是一些在网上转载恶性事件谣言的人,也可能只是被间谍利用的工具。

比如四川警方曾经抓到两个偷电瓶车的小偷,他们的朋友圈居然关注了“泸县跳楼事件”,并且转载好几篇相关的谣言文章,同时发出了“对这个社会无语了”这样的言论,让警察同志感到更加无语。

你以为网上跟你对线的都是“50万”,实际上他们可能就是这一类受到间谍和谣言蛊惑的工具人,还没有从间谍那里收钱搞事情的能力。

一般来说,能被间谍团伙看中的,往往都要有一定的影响力,比如网络平台上的“大V”,隐藏在看似正规的机构下的团伙。要判断他们是否从事间谍行动主要依据包括,是否经常前往军事禁区,是否与境外间谍接触,是否通过抹黑国家赚黑心钱,是否通过定位器跟踪记录领导的专车路线等等。

另外,很多间谍还会携带较多的监听和偷拍设备,比如米粒耳机、可视橡皮、密拍纽扣、全球定位监听设备和无线发射接收设备等。而非法售卖这些设备,也将被认定为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,此前已有很多人因此被判处6个月以上有期徒刑。

世界上最神秘的情报机构是军情六处还是FBI?都不对,是中国的朝阳群众,遇到有疑似间谍行为的我们一定要重视,掌握相关证据后积极举报。记住,我们的出发点不是钱,而是保障国家安全。一个国家如果失去安全保障,在内乱外患之下,你我都谈不上安宁生活。

标签:

推荐